赵德柱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对农村废弃建筑物加强管理的提案》,交由365备用网址导航办理,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实、抓好、抓出成效,为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曲靖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整合项目资金,全力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着力建设“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景美民富、和谐宜居”的美丽家园。
一、基本情况
根据最新农村房屋调查显示,全市有农户1441701户,建筑总面积18590.75万平方米,人均面积38.2平方米。从房屋结构上看,土坯房、夯土房701100户,占总户数的48.63%;墙抬梁结构房237918户,占总户数的16.5%;其他结构的房屋502883户,占总户数的34.9%。从房屋安全技术上看,需要修缮加固的c级危房281854户,占总户数的19.55%;需要拆除重建的d级危房384260户,占总户数的26.67%,其中,五保户、低保户、残疾户和其他贫困户170000户,占总户数的11.8%。全市农村危房改造量大面广,任务十分艰巨。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坚持高位推进。市、县、乡各级都成立了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并落实挂钩联系制度。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加快推进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强化政策保障,明确工作要求,并对目标任务进行了责任分解。组织开展曲靖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建设规划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环境生态优良、公共服务均等、曲靖特色鲜明的美丽宜居乡村,从2015年起每年完成农村危房拆除重建6万户以上,每年建设480个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力争到2019年基本消除农村危房。
(二)正确引导,科学编制规划。认真编制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设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做到与村镇体系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美丽乡村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等紧密衔接,合理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活区域,引导农村居民到集镇和中心村居住,实现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编制了《村庄规划技术导则》,按照“厨卫入户、人畜分离”的原则,设计了保障型、经济型、小康型、富裕型共83套符合本地民居特色的户型图和施工图,提供群众无偿使用。
(三)积极筹措,加大资金投入。足额安排农村危房改造市级配套资金,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市农信社每年按不少于12亿元的额度筹集专项贷款,并按5%的年贷款利率给予每户5万元3年期的优惠贷款扶持。集中政府、企业、社会、群众的力量,整合美丽乡村、村容村貌整治、乡村清洁工程、水库移民搬迁、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和扶贫异地搬迁、民族团结示范村、传统村落保护、民族特色旅游村庄等项目资金,投入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
(四)因地制宜,创新五种模式。一是老村改造、原址建设模式。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地方,统一提供户型图,按照上级补助一点,市、县财政配套一点,群众自筹一点和义务投工投劳的方式建设。二是统规联建或自建模式。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的原则,以农户为主体开展自建或联合交由专业施工队伍建设。施工期间,由建房户选出建房委员,负责监督材料选购、建房质量、施工进度。房屋建成后,建房委员会转为管理委员会,负责绿化、清洁、管护等工作。三是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模式。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企业作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垫资方和农户合作建设项目的合作方,将周围零散农户全部集中,使建房农户最大程度得到实惠。四是政府托底模式。充分发挥政府主体责任,针对五保户、极度贫困农户自筹资金困难、无力建房的实际情况,以村为单位,适当缩小面积、科学设计户型、严控房屋造价,优先解决其住房困难问题。五是统一选址、易地建设模式。在经济较发达地区,根据群众意愿,对1个或者相连的几个自然村“经济最困难、住房最危险”的农户,进行统一规划选址,异地拆除重建。
(五)精心组织,提高建管水平。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坚持与扶贫攻坚、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市级重点小城镇建设、乡村清洁工程、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科学确定连片新建农房的位置、规模、标准和建设时序,并按照一定区域内共建共享的原则,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二是建立严密的资金管理制度和透明的资金拨付制度,对农村危改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户、专款专用,建立健全“补助到户、贷款到户”情况公示、专项审计制度。三是围绕村庄规划、选址、村落特色风貌、民居方案设计、民居常用结构体系及建筑材料、建设流程等内容,对全市规划建设部门、乡镇分管领导、村建所长、大学生村官、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员等进行分批培训。四是把农村危房改造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目标考核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形成严考核、硬约束的工作机制。
三、取得的成效
(一)农村社会环境焕然一新。全市各地以危房改造为突破口,整合各方资源,把危房改造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扶贫开发等工作结合起来开展,不仅改善了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农村道路、供水、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也得到加强和完善。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使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活信心更加充足,村民邻里相处更加和睦,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农村社会环境明显好转。
(二)农户住房条件明显改善。长期以来,全市农村困难群众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无房户、危房户、因灾倒房户等普遍存在,有的借住亲邻,有的住简易茅棚,有的住危房,居住条件非常恶劣,住房问题一直都是他们关心的热点和难点,也是困难群众自身无法解决的难题。目前,全市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已解决了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最危险住房、最困难群众、最基本住房问题”。
(三)农村消费明显增长。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实施,有效拉动了建材、建筑、家电等关联产业的发展,刺激了农村消费市场潜力的发挥。据统计,中央、省每投入1000万元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可带动社会总投资7200万元,带动建材业需求约4080万元,带动关联产业需求2800万元;新建改造1户农村危房可带动装修、家具及家电等消费需求1.4万元,其中装修6000元、家具5000元、家电3000元。全市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共带动社会总投资约29.4亿元,带动建材业需求约16.8亿元,带动关联产业需求约11.8亿元,带动装修、家具及家电等消费需求约14.2亿元,有效扩大了内需,有力拉动了经济增长。
四、存在的问题和下步工作打算
虽然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包括农村危房改造建新拆旧问题。部分农户新房建成后,老旧房屋仍然不进行拆除,不符合国家政策规定,同时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下步,将广泛宣传政策,积极做好农户思想工作,动员农户将危房逐步拆除,拒不拆除的,将采取经济和行政手段拆除。同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危旧房拆除工作,建档立卡贫困户必须签订搬新拆旧协议,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政策,旧房在搬迁入住新房后必须确全部拆除,确保旧房拆除率超过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