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365备用网址导航网站!
站内搜索: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从十九大报告看党的指导思想的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是在我们党率领全国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的关键时期产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文献。它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十九大报告的灵魂和主线,它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被庄严地写入党章中,这充分体现我们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解答新时代的重大课题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科学把握时代脉搏,准确掌握中国最大国情,牢牢立足中国最大实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分析了当今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情势和挑战,全面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一步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和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建设规律,指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路径,续写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有新研究和新回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在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进程中深刻揭示了时代发展新特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突出地表现在它及时而客观地分析和总结了新时代变化发展的特点,提出了中国特色的时代观。习近平同志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高度和世界历史的高度观察时代,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时代,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联系中、从民族与世界的联系中把握时代,精辟地概括了我们所处的新时代的主要特征,阐明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首先,从已经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角度,用三个“意味着”说明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意义。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和人民的伟大,说明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正确。

其次,从承前启后、伟大目标、人民福祉、伟大梦想、世界贡献等方面说明新时代的基本特征。新时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这些判断,把新时代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共同富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以雄伟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等宏伟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吹响了开启新征程的时代号角。

新时代的又一个重要而突出的特征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性质未变的情况下发生了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概括是新思想中最引人注目的创新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判断科学地概括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矛盾的最重要的基本特征,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重要阶段性特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客观依据主要表现在: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国社会生产力整体上有很大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我国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并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一方面,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需求日益多样化,变得更为丰富和广泛,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些需求仅用“物质文化需要”难以概括。另一方面,制约日益增长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关键因素,不再是单纯的“社会生产”因素,而是扩展到包含生产发展因素在内的整体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三、在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我们党指导思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依据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进一步认识,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阐明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构想;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强调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四个自信”;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强调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听党指挥的强大的人民军队;强调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制度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等等。这些重要思想、重大判断,从基本方法、基本理念到具体的战略策略,从总体目标到具体路径,由社会整体发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发展的基本方略,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既包括有主题所构成的逻辑主线,又包括由总体战略、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构成的理论层次。

      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建设被摆到更加突出的地位上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第一大党,这不仅表现在其党员人数之多和执政时间之长,而且更重要地表现在其指导思想的科学高度和实践高度上。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党的地位、作用和建设的认识比以往有明显的提高。大会的主题中开宗明义地写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报告在第一部分阐述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后,紧接着的第二部分就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在十四个基本方略中,第一个基本方略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第十四个基本方略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首尾呼应,重党言党;报告的最后一部分即第十三部分是“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八个方面的具体要求。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许多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的建设理论,开辟了党建理论的新境界。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等等。这些论断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来源:党建网) 

Copyright©2014 365备用网址导航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8.0或以上版本 ,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网站 滇ICP备10002706号

滇公网安备 5303020200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