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藏翻译的《心经》)
举个例子,海浪必须基于海水的存在跟风力的共同作用才会产生,品牌必须要基于企业的创建跟消费者的认可才会存在一样。
所以“色即是空”的意思就是说:现象看起来很真实,但深究本质,不过是因缘暂时聚合的假象而已。
海浪会消失,品牌会消亡,常是无常,无常是常。
我们再回到白色的讨论上,不就非常符合这个逻辑吗?而且拓展出去,全部颜色都是如此,我们能看见红色,绿色,都是因缘暂时聚合的假象而已。(原理详见第一章)
当纸张去掉了全部的有色油墨,又可以获得白色,所以“白色”既是全色,又是无色。
(白色纸张)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在色彩理论上完成了闭环,唐三藏(最流行的《心经》译本来自他)时代明显没有色彩物理学,但这个翻译实在太巧妙了。
而且大家要清楚,如同自然界不存在标准直线一般,其实也不存在绝对色彩,#FFFFFF只是理想中跟理论中的白,#000000也仅仅是理想中跟理论中的黑。
同一朵红色的花在小明跟小美眼中也完全不一样,因为他们可能站在不同角度看,在不同的天气看,有着不同的心情看。
这也是印象派绘画所以能开宗立派,并被大众广泛喜爱的原因,他们的色彩更符合物理世界的真实感受。
(印象派的画作)
这里插播一个八卦,就是Facebook的vi为什么是蓝色的,大家都以为跟科技属性有关,其实也因为扎克伯格是一名红绿色盲的患者,他曾经公开表示自己可以比常人看到更丰富,更多层次的蓝色。
所以理论上也不存在大家看见了一样的颜色,这也是为什么用色总是兼顾理性跟感性,但感性又更为重要的原因。
这个系列我希望能深入浅出的跟大家从一个少有的角度看色彩,让色彩学习并非只有冷冰冰的概念跟公式,可以更加有趣,更加有料。
接下来我会跟大家谈一些经典白色的历史故事,然后再介绍一些设计及艺术领域中的经典白色作品。
一、白色的历史
白色的正面意象很多,比如象征纯洁与神圣,理性与秩序,空间跟光明。
所以我们看到蛮多宗教组织都会热爱白色长袍,而西方的婚纱主色调都是白色,现代建筑中大部分爱采用白墙让空间在视觉感受中显得更加宽阔等。
(酷爱白墙的现代建筑)
至于负面意象,白色又象征了虚无与死亡,病态与疏离,压迫与脆弱等。
比如东亚大部分民族的丧服都是白色,丧事也叫白事,而病患者的肤色常会给人苍白的感受,冬日里的不少自然景观也是白雪茫茫,让人感觉虚无。
(白雪茫茫的冬日村庄)
但跟大部分颜色一样,一种色相都能有无数的细分颜色,白色也一样,比如奶白跟米白就明显不同。
所以不同的白给人带来的感受仍会存在明显区别,下面介绍几种经典的白色。
1、铅白
首先是铅白(Lead white),一般的色值是#DCDBD6。
铅白应该是历史能追溯到最早的白色颜料,早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的小亚细亚半岛就开始制作这种颜料。
(来自ART-PAINTS网的铅白色卡)
铅白的生产也一直延绵至今,广泛应用在建筑、塑料制品、化工等领域,从化学角度看,铅白是一种晶体分子结构的碱式碳酸铅,不透明,质地厚重。
因为历史久远,而且价格低廉,不少壁画都能发现铅白的影子,一般用于打底,有了铅白打底的壁画往往能让画作的颜色保持鲜艳,所以被大部分艺术家喜爱。
比如15世纪的意大利壁画家们,至今通过x光检验,仍可以看到铅白勾勒覆盖过的轮廓,据此可以分析出画作改动或者后期填补过的地方。
(意大利的壁画)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里,传统油画颜料都使用铅白作为白色,其具有优异的干燥性和柔韧膜层,适合多层罩染,但现在多数改用为钛白(TiO₂)或者锌白(ZnO),因为铅白有毒性。
(钛白跟铅白的对比图)
铅白的白并非纯中性的,而是带有微妙的暖灰色或者乳黄色基调,类似象牙或者贝壳的光泽,在古典画作中,铅白常被用于描绘神圣的光晕、人物肌肤的莹润感或者高光。
铅中毒的症状会非常恐怖,首先是胃痛,然后内脏绞痛,接着会突发高烧,头晕眼花甚至失明,最后失去理智等。
早在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的诗人医生尼坎德(Nicander)就发现并且记录了这种现象,但可惜那时候没有互联网跟朋友圈,不同地区跟不同时期大家都热爱使用铅白做各种事情。
(尼坎德留下的文献)
比如搞化妆品,长期以来无论中西方,都有人采用铅白来让女性的皮肤显得更加光滑白皙。
铅白在化妆品中的含量不会一下子让人中毒,但如果使用过于频繁,会让女性皮肤逐渐干枯且晦暗。
16世纪开始就有不少文化名人对此发出警告,但商家为了利益,而女性为了让自己光彩照人,直到19世纪含有铅白的化妆品仍然在风行,因此发生过不少悲剧。
最著名的是18世纪英国的社交名媛“考文垂女伯爵夫人”(The Countess of Coventry)就在1760年死于过量使用含铅白的粉底,年仅27岁。
(英年早逝的考文垂女伯爵夫人像)
2、伊莎贝拉白
接下来是一种叫“伊莎贝拉白”(Isabeiiine)的白色,色值一般采用#F4EFEB。
这是一种介于灰白色跟浅米色之间的中性色调,带有微妙的暖调,核心特点是低饱和度的柔和,呈现出一种略带岁月感的温润感觉。
(伊莎贝拉白)
在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绘画中,伊莎贝拉白常被用于表现贵族服饰或雅致的室内装饰。
例如我们在《艺术风格启示录》的新古典主义篇谈过的法国画家安格尔,他的肖像画《莫特谢夫人》(Portrait of Madame Moitessier)中的服饰就大量使用了这种白色。
(安格尔画作《莫特谢夫人》)
同时因为这种白色带有一种高级感,现当代的北欧风格室内设计中,墙面与家具也常采用这一色调,来搭配原木或金属材质,既有温暖感又显得精致。
在高级时装领域,伊莎贝尔白也常被用于打造低调奢华的质感,设计师常将其与亚麻、丝绸等天然面料结合,突出面料的纹理跟光影变化。
这种高贵白色来自17世纪初的一位人物,就是伊莎贝拉·克拉拉·尤金妮娅(Isabel Clara Eugenia),她是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的长女,生于1566年。
(伊莎贝拉·克拉拉·尤金妮娅)
传说在1601年的时候,她的丈夫奥地利大公外出打仗,伊莎贝拉认为一定很快会打赢,所以发誓在丈夫凯旋归来之前都不会换洗内衣。
没想到战争持续了三年之久,当丈夫归来的时候,伊莎贝拉的内衣就熬成了“伊莎贝拉白”这种颜色了。
听上去是否很滑稽,但往往这类型的故事最容易传播,因为充分满足了人类的猎奇心理与八卦喜好。
(采用伊莎贝拉白设计的沙发)
但这种谣言也很容易攻破,就是一考证就发现最早的文字记载也得在19世纪,明显是个民间杜撰的故事,杜撰的动机已经不重要,反正大家都因为这个故事才记住了这种颜色。
如果大家想营造出一种极简高级感,伊莎贝拉白搭配灰色及燕麦色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3、象牙白
经典的白色梯队里一定也少不了象牙白(Lvory),一般色值是#FFFFF0。
顾名思义,象牙白来自天然的象牙材质,色彩特征同样是介于纯白色与浅米黄色之间的暖调中性色,但对比伊莎贝拉白,象牙白更加的柔和温润,给人更加天然的感受。
(象牙白色)
数千年以来,无论中西方都喜爱用象牙来制作昂贵物品,比如西方人喜欢制作棋子、梳子、台球等。
1831年时候,有位农民就在英国一个叫路易斯的岛上某个沙丘石室里发现一堆尘封了七百多年的象牙棋子,包括象棋,西洋双陆棋等。
这些棋子的材质来自海象牙,每一颗都是精美的古罗马风格小雕塑,推测雕刻时间是1150—1200年之间,原本被漆成红色,但颜色已经大部分剥落,露出了象牙白。
(象牙材质制作的棋子)
至于中国,象牙主要被用于做雕刻创作,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其中南粤地区尤为著名,发展两千多年后逐渐形成如今居全国之首的“广州牙雕”。
(广州牙雕)
站在艺术角度我们虽然会发出赞叹,但在精美的象牙制品背后难掩人类恶劣的自然罪行,就是无休止的猎杀大象。
1800年的时候世界上还有大约2600万头大象,到了1914年剩下1000万头,1979年只剩130万头,如今全世界仅剩几十万头大象了。
(可怜的大象)
为了保护大象,很多国家都先后出台完全禁止象牙交易的法规,中国也在2017年12月31日全面禁止商业性象牙交易,其中包括禁止加工与禁止销售。
关于象牙白还有个经典的故事,就是西方的婚纱最初的色彩都是很鲜艳的,但在1840年时候,维多利亚女王在自己的婚礼上穿了一件象牙白绸缎婚纱,惊艳全场。
(美术作品中维多利亚女王的象牙白婚纱)
此后全国乃至全欧洲的新娘都开始纷纷效仿,好像自此之后,白色就成为了婚纱的标准色。
但据说当时还有个细节,就是婚礼当天,英国王室要求全部受邀宾客不可以穿白色衣服,以确保维多利亚女王处于绝对的C位。
如今很多高级时装都仍然很钟爱象牙白色的应用,搭配深红或者金色的时候能营造出非常华丽的感觉。
二、艺术创作中的经典白色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些经典的白色艺术创作。
关于白色的艺术作品,最美丽的误会莫过于古希腊雕塑(也包括古罗马雕塑),在过去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大家都普遍认为古希腊雕塑就是纯白色的。
(帕特农神庙墙上的古希腊雕塑)
以至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与19世纪的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中,各位大师都在创作纯白色的大理石雕塑作品,认为这是在古典复兴(详见笔者出版的书籍《艺术风格启示录》)。
(米开朗基罗的经典雕塑作品《圣殇》)
但其实早在古罗马时期,就有一位名为普林尼(Pliny the Elder)的罗马博物学家在其作品《自然史》(《Naturalis Historia》)中提及过雕塑家会采用颜料装饰雕象。
可惜到了18世纪才有学者关注到这类记载,而19世纪考古活动盛行,终于有人在雅典卫城一类的地方发现了有残留颜色的古希腊雕像。
这样的发现直接促成19世纪一位英国学院派画家阿尔玛·达德玛(LawrenceAlma-Tadema)创作了一个叫《帕特农神庙幻想》的绘画作品。
(《帕特农神庙幻想》)
在作品中他将著名的帕特农神庙的饰带绘制为彩色,意图还原当年真实的希腊雕塑世界。
时间继续往前走,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位名为布林克曼(Vinzenz Brinkmann)的德国考古学家运用紫外线荧光技术分析出古希腊雕塑表面肉眼不可见的颜料残留荧光。
首次大规模揭示了古希腊雕塑的原始色彩,比如埃及蓝、赤铁矿红等等,震惊世人,如此这般颠覆了自文艺复兴以来对“纯白美学”的固有认知。
但如同善意的谎言一样,这个美丽误会功高于过,我们宁愿忘记布林克曼的研究,让世人确信古希腊雕塑本来就是白色,也挺好。
以白色或者白为概念的艺术创作很多,比如我们过去谈至上主义时候,马列维奇那个惊世骇俗的《白上白》(详见笔者出版的书籍《艺术风格启示录》)。
(马列维奇的《白上白》)
但这个作品在过去不同系列的文章里都谈得比较多,这里不想再展开谈。
除了《白上白》,比较经典的白色艺术作品还有诞生于1636年的《哈勒姆大教堂内部》(interior of the grote kerk in haarlem)。
(《哈勒姆大教堂内部》)
创作者叫彼得·萨恩列达姆(Pieter Jansz. Saenredam),是荷兰黄金时代的一名画家,他就是以创作独特的白色教堂内部画作而出名的。
(彼得·萨恩列达姆)
意思是他就喜欢画白色的教堂,而且是室内。
这让我想起在“超现实主义”篇我们聊过一位专门创作早餐画成名的画家威廉·克拉斯·赫达( Willem Claesz. Heda),其实两人都生于16世纪末的荷兰,是老乡。
真是术业有专攻,聚焦更成功。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新教(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处于改革期间,白色代表的纯洁被引入宗教的教义中,因为当时认为过多色彩的装饰代表了虚荣浮华。
所以这也是萨恩列达姆作品能走红的时代因素,他同样知名的白色教堂作品还有《圣奥杜尔夫教堂内部》(Interior of the Sint-Odulphuskerk in Assendelft)。
(《圣奥杜尔夫教堂内部》)
这些作品看上去都有一种刻意简化的倾向性,有着一种不合时宜的简洁。
接下来时间来到1975年,美国画家罗伯特·莱曼(Robert Ryman)在展览中发表了他名为《矢量》(Vector)的作品。
作品就是11张方形白色画板挂在画廊的白色墙壁上。
(《矢量》)
按莱曼的意思,这个作品是希望观众将画作理解为跟环境之间的互动,所以墙也是作品的一部分,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去看,画作跟墙的关系就有所变化,呈现的画面也会不同。
他希望通过这个作品探索:到底什么是绘画?
莱曼认为白色的关键之处不在于它所传达的,而在于所缺乏的,这一类型说辞相当要命,将大众对绘画观赏的门槛拔得很高,有时候高得有一丝尴尬。
(创作中的莱曼)
其实大部分爱用纯色,特别纯白色为母题来创作的画家,其概念都比较高度哲学化,比如马列维奇画完《白上白》之后曾经说:
“我已经战胜彩色天空的内在了...畅游吧!白色的自由深渊和无垠的时空都在你的面前。”
你除了沉默,还能有什么办法。
莱曼也是一名大半生都在以白色为表现形式的画家,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以白色或灰白色颜料在方形画布或金属表面呈现抽象表现主义风格的笔触。
(莱曼的其它作品)
他对绘画媒介的探索特别感兴趣,一生之后尝试过采用画布、麻布、钢、铝、有机玻璃、荧光石、玻璃、瓦楞纸、墙纸、纤维板、羽毛板等不同材料进行绘画。
2015年的时候,他一幅创作于1980年名为《桥》的作品被拍卖出1.4亿人民币高价,也是一张白色主题的创作,创作材质是帆布+防油防锈漆。
(《桥》)
除了上述几个作品之外,经典的白色作品还有意大利艺术家皮耶罗·曼佐尼(Piero Manzoni)1960年创作的《无色》(Achrome)。
(《无色》)
美国艺术家杰伊·笛福(Jay Defoe)1958—1966年创作的《玫瑰》(The Rose)等作品。
(《玫瑰》介于画与雕塑之间)
碍于篇幅就不展开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通过英文名进行检索了解。
三、设计中的经典白色
谈到白色在设计中的应用,处于现当代的我们能例举的例子就实在太多。
(白色主调更能营造简洁感—我们的画册案例)
大部分在当代高举极简主义为旗号的设计几乎都热爱白色,过去我们在《设计大师启示录》中谈过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就是用白色做设计的翘楚之一。
他在服务博朗(Braun)期间,带领团队开发出超过500款产品,其中大部分都是白色为主调的设计,知名的比如“白雪公主的棺材”。
(“白雪公主的棺材”是一台留声机)
而也许众所周知,乔布斯的苹果延续了拉姆斯风格,而小米又延续了乔布斯的苹果风格。
但本次我不打算给大家介绍产品设计,而是谈一下上回我们在序章里提及过的建筑界中的“白色派”(The Whites)。
(白色派的建筑设计作品-千禧教堂)
白色派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兴起的现代主义建筑的分支流派,以“纽约五人组”(New York Five)为核心,强调纯净的建筑形式、白色基调跟光影的戏剧性表现。
纽约五人组中的核心人物叫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他被视为白色派的教父。
(理查德·迈耶)
迈耶认为白色是“包含所有颜色的颜色”,能清晰展现建筑光影的流动跟结构层次,而且白色强化了建筑的“非物质性”,使空间跟形式脱离了材料束缚,更具抽象艺术感。
他的代表作品是1967年完成的史密斯住宅(Smith House)。
(史密斯住宅)
史密斯住宅位于美国的康涅狄格州,远离都市,坐落于一个缓坡之上,周围环绕岩石、树林和海岸线,自然环境极为优越。
建筑通体采用白色,以立方体、圆柱体等基本形体组合,通过虚虚实实凹凸组合处理,如果站在一个平面角度看,展现出一种立体主义风格特质。
而且迈耶通过大面积的玻璃窗、悬挑结构和开洞设计,引入自然光线制造出丰富的光影变化。
(史密斯住宅内部)
比如起居室的三面玻璃墙使光线在不同时间投射出动态阴影,而白色墙面则反射光线,增强空间的通透感,非常动人。
其实早在包豪斯时期,白色建筑就被建筑师广泛喜爱,比如1927 年著名的“魏森霍夫建筑展”也部分都是白色为主调的建筑。
(魏森霍夫建筑展留存的照片)
因为在现代主义者看来,白色象征了理性、秩序与简洁,以白色为代表的无装饰风格跟传统建可以形成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
而且单就白色建筑而言,最知名的作品还得是1929年时候由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沃伊别墅(Villa Savoye)。
(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沃伊别墅)
白色派看起来更像是延续发挥了前辈们的探索。
四、结案陈词
关于白色仅靠一篇文章当然是谈不完的,但在构思上我仍然遵守实用主义路线,从概念,色彩意象、色彩品种谈到了艺术与设计作品。
这样的框架在后面的色彩故事中未必是固定的,但不失为一种可靠的结构。
本期故事聊到这里,感谢各位,下期再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